10/5/2021
準獸醫2021年3月月誌

這個月,我朋友的狗因為和另一隻與牠一起生活的狗發生爭執,使牠前臂骨折,所以我帶牠到醫院了。 幸運的是,牠只有尺骨骨折而不是橈骨骨折,因為如果骨骨折,牠就需要做手術來固定骨折部位。 現在牠只需要接受外部固定。牠肌肉發達而且活躍,所以牠的恢復時間應該不會太長。

牠是鬆獅犬和法國鬥牛犬的混種狗狗。

-余耀恒

 

之前的月記有提過,我這一學年有修了一門專題研習,每個月的其中一天為流浪動物進行結紮是手術(也就是TNR)。踏入下學期,大家對手術內容、準備手術流程都已經比一開始熟悉得多,因此我們大四學生也開始擔任一些比較重要的崗位。而我,這一次負責的角色是是一名麻醉師。顧名思義,麻醉師需要時刻留意病患在整個麻醉過程的生理狀況,包括心跳、血壓、呼吸、血液含氧量等等,同時需透過palpable reflex、jaw tone、眼球位置來判斷動物是否處於麻醉過深的狀態,從而調整麻醉氣體的濃度。

手術的主角是一隻女生流浪狗,年齡大概3~5歲,初步生理檢查相當健康。狗狗麻醉到適當深度後,就要進行插管(intubation),這是我第一次自己近距離看到動物的喉頭,由於不熟練,我一直無法讓會厭軟骨下來,由於插管需爭分奪秒,最後由學姐來進行插管的動作。我後來被告知,原來是因為我喉頭鏡需壓在舌根的地方,會厭才會下來讓喉頭打開。

狗狗很健康,因此整個麻醉都很順利。這一次的寶貴經驗實在讓我獲益良多!


-劉煥琳
 

這個月在內科,也是跟上學期一樣,需要問診、做理學檢查、另外會有機會抽血或是打針。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一隻高燒不退的小貓,發燒的原因不明,因此在病患住院的期間,負責的醫師一直努力尋找病源,希望能對症下藥,同時間也教導我,在這個時間我們還可以為病患做什麼,什麼時候可以使用支持療法幫助身體降溫,什麼時候需要使用藥物退燒,都是我在這個病患身上學到的。

內科門診的病患,往往會出現一些沒有特異性的臨床症狀,例如發燒、嘔吐或腹瀉等,可能需要向飼主詢問更多資訊或對病患做更多的檢查,此時飼主的配合與信任非常重要,有些檢查不一定能夠確診什麼,但至少可以幫助排除一些其他的可能性,希望大家下次做完檢查後聽到「沒有異常」不要覺得這個檢查是白做,其實還是有它的意義存在的。

-鄒仙莉